编者按
观江淮风起云涌,察皖间细微秋毫。中新皖事微信公众号与中新网安徽客户端推出【中新皖间观察】专栏,旨在以原创内容为核心,以独家观点为引领,生产差异化文字传播产品,从专业角度洞察安徽,梳理安徽文化、社会等领域热点事件经纬。
吃灰汁粽,品绿豆糕,尝黄泥咸鸭蛋,挂新安药囊香包,这是徽州人打开端午节的方式。
(资料图)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为了祭祀龙图腾,有的说是为了缅怀跳江的诗人屈原,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也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
无论是源于图腾崇拜,还是为了怀念历史上的贤哲,历经上千年的习俗演变,在端午当天,天南地北的中国人都约定俗成地开始吃美食粽子。只是粽子的口味,有咸有甜,各地稍有不同。在皖南徽州,当地人们过端午,仍保留着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风俗。
徽味灰汁粽
徽州人吃的粽子,叫灰汁粽,是徽州地区的传统美食。
古时候没有冰箱,徽州先辈们用烧过的稻草灰,过滤成汁水浸泡粽子,从而延长粽子的保质期,浸过灰汁的粽子清香利口、韧柔糯绵,因此灰汁粽的工艺一直沿袭至今。
与制作一般粽子不同的是,除了备好箬叶、糯米及馅料外,做灰汁粽还要提前备好草木灰。
草木灰一般是稻草秸秆焚烧而成,也可掺入蚕豆秸秆一起焚烧。
将提前烧好的草木灰用开水冲泡过滤冷却后,再用来浸泡糯米。经过灰汁充分浸泡之后的糯米,就可以用来包粽子了。
灰汁粽一般选用9公分的箬叶两张,三道捆绳,里面放上豆沙,包好后粽子露出四只棱角,形如枕头。
由于灰汁粽呈碱性,粘性强,吃起来特别可口绵软,又便于短期存放,因此深受食客青睐。
徽味绿豆糕
除了灰汁粽,徽州人过端午还要吃绿豆糕。端午节是一年四季中阳气最盛的时节,气温逐渐升高,而绿豆性寒味甘,清热解毒,降火消暑。“糕”和“高”同音,有积极向上、飞黄腾达的寓意,因此,端午节吃绿豆糕成了徽州人的习俗。
黄山市屯溪区阳湖镇三充村的一家绿豆糕生产车间,工人们把蒸熟的绿豆粉淋上芝麻油、加上白砂糖,拌匀后再装进模具中压紧成型,在案板上敲一下,再轻轻倒出来,绿豆糕就制作完成了。
“我们绿豆糕的原材料主要以绿豆为主,经过洗、晒、炒、磨,然后加入麻油、葡萄糖进行搅拌,最后填充至模具里,压实就好了。”绿豆糕工艺师傅项金传说。
绿豆糕制作工艺复杂,在食材上,只选上等的南方绿豆,红豆是赤小豆和红竹豆,糖是手工熬制糖浆自制绵白糖。经过洗净、烘焙、研磨,压模成型、蒸熟、摊凉、成品、包装,十多道工序纯手工打造。
这样的纯手工的绿豆糕,没用任何添加剂,散发着浓浓的豆香,一口咬下去,甜绵松软、鲜香四溢,清甜的绿豆香气在舌尖久久萦绕,回味无穷。
黄泥咸鸭蛋
美食有甜有咸,徽州人的端午节还少不了黄泥咸鸭蛋。
临近端午的前一个月,徽州人都会挖泥腌制鸭蛋。取一小桶黄泥,捡拾新鲜的鸭蛋,然后洗净,在黄泥中加入适量的盐和黄酒,最后将新鲜的鸭蛋均匀裹上黄泥,放置20余天,这样便能制成流油起沙的咸鸭蛋。
将腌制好的鸭蛋放入锅中煮熟,一枚枚咸鸭蛋用刀切下,金黄的油脂便顺着刀面溢出,香味扑鼻而来。吃上一口,蛋黄透红、松沙细腻,咸香适中、满口盈香。
新安医药囊香包
除了美食之外,徽州人在端午节还会提挂药囊香包,用以驱毒避秽。
新安医学是根植于徽文化沃土上的中医流派,其以新安江上游的休宁、屯溪、歙县等为核心区域,始于宋,鼎盛于明清而流传至今。数百年间,有文献资料可考证的医家近1000位,著作800多部。名医名著,名派名说,名药名方,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灿烂夺目,具有鲜明的新安特色。
程剑峰是沛隆堂中医馆的负责人,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安医学代表性传承人。
缕缕药香从沛隆堂中医馆里飘出,程剑峰正在对香包中的药材进行破碎。香包虽小,但制作工艺却并不简单,里面包含着白芷、丁香、肉豆蔻等多种中药材,要经过捣、压、筛等十余道古法工序才可调制而成,芳香沁脾,祛疫辟秽。
程剑峰说,端午也叫毒午,天地之间在这个时候是最热的季节,也是湿气最重的季节,此时温度、湿度会让病毒繁衍加剧。因此,我们要佩戴中药香包驱毒辟秽。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节的历史教育》中指出,端午是我国先民不畏天命,顺势开辟利于自己健康发展生存环境的节日外化形式。辟邪一类的说道,仅是端午文化的外在形态。
端午节的灵魂就在于我国远古先民面对自然界中的不可抗力变化,展现出的不惧怕、不畏缩的大无畏精神,顺其自然、利用自然,团结一致、迎难而上、共渡难关的坚韧精神。这也反映了我们先辈自远古以来一直在孜孜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体现。(作者: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