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资料图】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曾经石漠化严重、土壤贫瘠、自然环境恶劣,人们生活艰难。1985年,西畴县提出“用30年时间绿化西畴大地”。经过30余年的绿化,石漠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西畴实现绿富美的结合,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有滋味。
99.9%的面积是山区,75.4%的土地石漠化,人均耕地不足0.78亩……上世纪80年代,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曾被国外专家认为“基本丧失人类生活条件”。1985年,西畴县提出“用30年时间绿化西畴大地”。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30余年的绿化,让昔日石山成为今朝绿海。
填土造地,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保护植被
“远望石山不见树,走进石山一窝土”,曾经的摸石谷,种粮只能东一棵西一簇。“别处种玉米,是连片机械化;咱种玉米论窝,窝里的土还得从别处拉!”说起以前的摸石谷,西畴县蚌谷乡木者村老支书刘登荣直说“苦”。
年年缺粮年年借,新当选村支书,刘登荣坦言自己是被逼“炸石造地”。
一开始,有人质疑:“几辈人都没干过的事,咱们就能干成?”刘登荣说得硬气:“不干咋知道成不成?这样下去肯定不成!”别人不愿意干,前任支书王廷位说自己愿意带这个头。1990年12月3日,摸石谷炸响了第一炮。两周时间,石头炸完再填土,党员干部炸出了试验田。
村民看到新地模样,纷纷加入炸石造地队伍,硬是炸裂了摸石谷的石头,300多名群众大干100多天,终于从石旮旯里硬抠出了360亩“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台地。
第二年,木者村迎来大丰收。从那时起,西畴县不少缓坡开始炸石造地,终于走出了“破坏植被、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苦熬不如苦干,西畴人将炸石造地的劲头用到了修路上:肖家塘村,一村四户,一户一人,6年凿出5公里的进村路;岩头村,14人挥着铁锤打、拿着錾子敲,敲出1公里的进村路……
道路修通后,各村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减少对土地的索取、对山林的破坏。
“以前孩子从早到晚满山跑,就为了一担柴。”刘登荣说,除了垦荒,砍柴生火同样破坏植被,乔木砍成了灌木,灌木砍没了捡木疙瘩,那时全村除了村头房后几棵树,几乎再也找不到高大乔木。
为了改变这个状况,村里先建沼气池,后又通了电。做饭不再靠烧柴,也就没人再去山上砍柴。石山封山育林、土山植树造林、缓坡改种保土的果树等经济作物……“绿化靠的不仅是植树,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望着远方绵延的绿海,西畴县委书记黄明勇说:“解决了温饱,西畴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更加环保。”
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协同推进
生态优先之后,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治理模式,让西畴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30年前,因为“树木砍光、水土流光”,西畴县东南部54个村民小组生态环境恶劣。如今,这里的50平方公里土地满目苍翠,上千亩连片种植的猕猴桃,让这片土地亩产值翻了好几番。
2016年,西畴引进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片区群众土地5000余亩,发展猕猴桃产业。
“公司也是从零开始,一开始试种了20多个品种,最终留了7个长势好、产量高、市场认可的品种推广。”公司总经理陈登树说,西畴大部分地区土薄,但几乎没用过化肥农药,为绿色种植提供了良好基础。杀虫主要靠除虫灯、粘蝇板,幸好封山育林后鸟多,帮着控制虫害;林下种植苜蓿,固氮肥田。
如今,猕猴桃藤蔓覆盖的上千亩土地,再也不用担心雨水冲刷。
同样因绿而富的,还有兴街镇江龙村。以前的江龙村,因为植被破坏,旱季泉水干涸,雨季雨水倒灌。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带领群众致富,村干部刘超仁带领群众封山育林,山下改种橘子树。
可当时的动员会上,除了大多数人的沉默,刘超仁听到的是一堆质疑:“本来地就少,橘子能吃饱?村里路不好,橘子咋卖掉?”照例是党员带头、典型示范,8户党员干部试种20亩柑橘,2006年挂果,果大汁甜,卖了好价钱。于是,不用动员,村民跟着改种。时至今日,全村50多户果农年收入达百万元。
台地种粮、陡坡种树。在香坪山,文山金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永生从林下挖出一棵小苗,跟记者介绍:“这是金线莲,1公斤干品市场价6000元。金线莲全株可售卖,半年可采收,为啥还这么贵?——别处只能种在大棚里,西畴的林子就是天然大棚,30多年积累的腐殖土,让咱这金线莲叶片都泛着光!”
提质增效,探索绿富美结合
西畴国家石漠公园、香坪山景区……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西畴各个景区人潮涌动。荒山变绿,游客看绿,美成为西畴新的生产力。
看群山起伏,品特色美食,国家石漠公园成为不少人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多,20多亩大棚的草莓都不够摘。”奔着客流,村民张贵相在国家石漠公园附近租赁土地种起了草莓。
尽管森林覆盖率已经过半,可西畴县依然年年植树。“以前绿化重量,以后绿化重点是提质。”西畴县林草局局长艾永健表示,一方面要通过绿化保护华盖木等珍稀濒危树种,另一方面要通过在庭院种植经济作物实现绿富美的结合。
不过,将珍稀濒危树种作为绿化苗木并不容易。为了育苗,小桥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法斗管护站站长李友彬年年上山,请人攀上二三十米高的华盖木采种。“采下来要尽快去皮、冲洗,避免种子腐烂;还要经过一个冬天的沙藏,来年才能播种。”李友彬说,华盖木野外几乎没有幼树,而通过人工育苗,种苗成活率能到七八成。
“不仅要温饱,还要环保;不仅要生存,还要好生态;不仅要小康,还要健康。”黄明勇说,以前群众吃不饱肚子,美不美没人在乎;今天群众吃穿不愁,美丽成为群众的新需求。
蚌谷乡党委书记项冬梅前不久动员水头村的群众拆掉了自家院墙:地不硬化,铺石为路;泉水入院,潺潺绕亭。村民白兴刚说:“拆了围墙,大家比着搞绿化美化,庭院似公园,住着舒坦,还能为乡村旅游吸引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