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第76届戛纳电影节终于开幕了,在经历过停摆、萧条之后,南法海岸上又迎来了大牌明星的蜂拥而至,而对于广大网友而言,什么主竞赛片单还是一种关注其实都停留在小范围的专业视野里,戛纳的最高潮就在于它的开始,一条红毯上有几位来自中国的明星穿着什么样的战袍接受镜头的洗礼。一夜醒来,开幕式红毯就冲上了热搜,我们见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和身影,比如霸气的巩俐、娇艳的张雨绮、端庄的关晓彤、斯文的朱一龙等等,比较奇怪的是男星贾乃亮,我的第一反应是他是要在电影宫开直播间带货吗?总之,至少对于沉浸在内娱的网友,戛纳略等于红毯略等于中国明星。这种切割感可能比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还要资深,是古典的趣味,但凡追过几年戛纳红毯的网友,还都能想起几张出圈的神图,就不赘述了。
想起自己近距离感受戛纳是在11年前。2012年,娄烨过审的电影《浮城谜事》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导演去了,男女主角秦昊、郝蕾还有齐溪去了,戏份很少的配角朱亚文和当时是女朋友,现在是太太的沈佳妮也去了。那时候,自己是某门户网站电影频道的记者,领导下的死命令就是盯好所有来戛纳的华语明星,要有拉网的决心,理由就是网友不认识绝大多数外国电影人,只不过想看看熟悉的自家人在外国干嘛呢。这一种不把戛纳当外人,把电影宫当客厅的报道思路基本在几大门户里达成了共识,也形成了内卷的风气。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白先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里描述的,几个领班收工聚在一起啃鸡爪子就会掰起指头数,今天又招呼了几个大客户。同样,人在戛纳竟然没有享受顶级电影艺术的心境,每天想着就是又采访了几个明星,冲了几次头条或者焦点图。从那会儿起,报道戛纳就有了固定的套路,我看也延续到2023年,比如在尼斯机场蹲守出闸的明星,追着快问快答;拍红毯的华语明星,越艳丽越出挑越好;给绝大多数中国网友感兴趣的明星做专访等等。
俱往矣,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竟然成了华语电影在戛纳电影节的天花板了,唯一的金棕榈大奖获得者,捎带手在海边四两拨千斤靠白衬衫衣角打个结的巩俐,也成为无法超越的白月光,饶是后来者战袍多么刻奇抢眼球,也夺不走其清辉。当时华语电影直抒胸臆的自信、从容还有体面的分寸感,竟成了绝唱。这些年来,对于戛纳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上赶着往上贴,除了竞赛单元哪怕只是在商业展销会上露出个“易拉宝”就要大书特书,还传出私人老板承包电影院影厅播放投资的小片,就敢以亮相、入围戛纳的名义进行报道。这是在2020年之前,而在过去的三年,大概是自困于焦虑、恐慌,又有一种心态是闭眼塞听,完全不关注其他国家的电影又出现了什么新的潮流,话题,如何振奋打气成了几乎统领一切的命题,虽然很好,但却有些单薄。
现在,戛纳红毯重开,七彩潮水再度席卷。想起前辈巩俐曾经说过的,希望自己是带着作品来戛纳,这样才有底气走红毯。她现在走红毯也不太需要作品了,已经是戛纳的亲人。但这句话对绝大多少华语电影人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华语电影展示的是三年之后现代文化的多元思考,而不是一袭华丽的袍子。